一直以来,上大学就是父母盼孩子有出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考上大学是件令全家人骄傲,邻里们羡慕的事情,直至今日,这种想法依然没有改变。然而最近却爆出一条新闻——政协委员王平建议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样“反常”论断引来了社会大众的广泛争议。
“不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发出了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惊人之语。为何会萌生如此想法,总结起来,原因有四:一,农村孩子上大学不利于家庭“发展”。首先农村孩子读大学会花费家里很大一笔费用,拖垮家庭,同时大学生在城里买房等往往会使家里雪上加霜,甚至“连累”下一代。二,农村孩子上大学,激化社会劳动力的供需求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一直往城镇挤,一方面加剧了农民工“用工荒”,另一方面又加剧大学生“就业难”。三,农村孩子上大学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村文化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农村孩子一直往城市挤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四、大学生不一定就比“农民”懂得多。农民的实践经验有时比大学生的理论文化更有用。针对上述问题和观点,国家教育部袁贵仁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讲到,教育均衡、上好学一直是中国教育面临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育部已于3月9日与14个省签订备忘录,促进各地把均衡教育发展落实好。细想,王平的话也不是无病呻吟,完全没道理的,可是农村孩子不读大学读什么呢?
不挤独木舟,何以闯天下
上大学真的就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吗,孩子们就非得挤这条独木舟吗?政协委员们也对此做了深刻的探讨。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了出来,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从中可看出,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同时为了更好的环节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的供需求关系,国家对此实行了政策扶持,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民办教育,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可以鼓励他们介入和参与。
不挤独木舟, 一样闯天下
“一技在身可天下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在中国突飞猛进,汽车数量也急剧增加,汽车如何保养维护也成为了爱车人士关心的重要话题,汽车维修也成为了热门行业,刺激了市场对汽车维修性人才的需求。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职业教育的领航者。充分依托十几个实训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企业深度参与、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借助国家示范性职校集团建设思路、比照国家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要求,开设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4S应用工程师专业、汽车全能专业等2大王牌六大特色专业。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高、全面推进的思路,同步提升各专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各大专业的均衡发展。万通品牌专业经过多年专业建设积淀,具有深厚底蕴,并被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广泛认可的专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