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万通汽修学院

万通汽修教育旗下-湖南万通汽车学校

万通汽修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万通汽车学校>> 专题中心>>正文内容

改变就在我身边,辉煌61年

http://www.hnwtqx.com 2010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网 浏览量:

文章导读:61年,一点一滴的幸福,汇成一个国家的伟大;一个个微小的改变,记录着中国前进的步伐。今天,我们摘编一组网友的留言和他们“晒”在网上的照片,复制一个普通人的记忆和感受,把他们装进历史……

改变就在我身边

改变就在我身边

2010年1月9日,郑州某通讯公司工作人员展示3G手机视频通话。

改变就在身边

1988年,北京街头的公用电话。

改变就在身边

20世纪60年代,国营广东省高州市果菜公司门市部前,人们排队买菜。

改变就在身边

2010年3月3日,网络菜店总部,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菜品,准备为客户配送。

改变就在身边

1982年8月,湖南邵阳县郦家坪乡,老农买回黑白电视机,成为县里首位拥有电视机的农户。

改变就在身边

2010年6月22日, 北京苏宁电器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液晶电视性能。

改变就在身边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人民公社母子食堂。

改变就在身边

2010年1月9日,重庆市陶然居某店,服务员端出营养健康的菜肴。

61年,成长发展的,不仅仅是这个国家,还有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一个个普通人。

  国家的强盛,有每一个普通人的贡献,平凡而令人敬佩。

  国家的发展,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受益,细碎而让人心暖。

  小人物,大变化。书写历史的,是一个个普通人,是你,是我。

  61年,一点一滴的幸福,汇成一个国家的伟大;一个个微小的改变,记录着中国前进的步伐。今天,我们摘编一组网友的留言和他们“晒”在网上的照片,复制一个普通人的记忆和感受,把他们装进历史……

  住

  平房·筒子楼

  单元房·公寓·别墅

  从小到大,父亲带着我们搬了三次家。

  最早住的房子是土房,吃水要到水井去挑。1986年,我们搬到新建的平房里,房间紧凑,几间卧室都很小。

  仅仅过了一年,1987年,我们又搬了新家,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间房都有大大的玻璃窗,宽敞又明亮,楼前是生活区新建的公园,就医、购物、上学都比以前方便。

  10年后的1999年,我们又搬家了。赶上住房制度改革,这次买房是真正意义上的置业,房子的产权属于自己。

  2001年,结婚时我买了套商品房,房改房、商品房的浪潮都让我赶上了。(曹国亮)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家中兄妹五人,全家人挤在两间破旧的茅草屋里。

  19893月,我怀揣东挪西借的300元钱进了城,打过零工、摆过地摊,经历了艰辛的摸索,选择了经商之路。通过几年的创业打拼,终于在喧闹的城市中站稳了脚跟。

  2002年,我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全家人高高兴兴住进了舒适的花园一样的新家,真正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家的温馨。现在闲暇时,全家人会到广场、公园散步。整个广场上、公园里、风光带热闹非凡,看着就高兴。(卢克余)

  “两个叉叉一根梁,一抱茅草铺两方。风吹雨淋太阳晒,两片屁股露在外。”这是小时候我们村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新世纪带来新面貌,一幢幢别墅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村民乐开了怀:“浴缸马桶彩电冰箱,城里有的,我们也有!”(杨永平)

  20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哈尼山寨的茅草屋里。稻草铺成的“地铺”上,一年四季盖的只有一床补了又补的灰毡子。到了1988年,家里花1.2万元盖起砖混结构的新瓦房。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里又花了37万元,盖起一幢300多平方米的别墅,十分气派。(王小菠)

  我们年轻人,大多工作繁忙,经常加班,物业和家政服务完善的高档公寓,很受我们青睐。

  住在这种公寓里,各种健身器材比较齐全,下楼就能锻炼身体。 (痞子秀)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脑·空调·汽车

  1980年我刚工作不久,存钱存得好辛苦才买了辆凤凰“大二八”,那会儿算个大件了。那辆自行车,我骑了10多年。

  后来有了些积蓄,又买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最近几年,工人的收入提高了,我所在的炼焦车间点检班有6个人,主要的交通工具都是摩托车或电动车。

  今年,我们家把以前的车卖掉,又买了辆摩托车。现在别说骑摩托车,开汽车上班的工人都有。 (杜世行)

  上世纪80年代初,谁家有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可是家里的大件;若是有台18英寸的彩电,更是让周围邻里羡慕不已。

  时至今日,电视已走进每个家庭。从桌上放的到墙上挂的,从小荧屏到大屏幕,种类琳琅满目,节目也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电视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画面清晰,功能强大,电视的未来也会更加绚丽多彩。(宋跃洪)

  小时候,芭蕉扇是夏日唯一不可缺少的纳凉工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父母结婚时购置了家里的第一台电风扇。改革开放后,空调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家装上了第一台家用空调。(王 琪)

  高三的时候,老爸买了台“奔腾三”,硬盘只有8G,却成了我家的宝贝。大二那年,住校的我又配了个台式机,速度更快,功能更多。研一时,我的电脑再次升级,超薄的笔记本不仅外观时尚,且携带方便。现在上网本也逐渐流行起来,让我们的网络生活更加便捷。(五道口游击队)

  1983年,爸爸买了辆“永久”自行车,当时可是很自豪的事情。参加工作后,为了上下班更快捷,我买了辆小型摩托车。

  结婚时,我买了辆QQ车。去年,我又买了一辆大排量的“奥迪”车,从“永久”到“奥迪”, 车改变着生活,也成了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张宏宇)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高中时,学校买了一台电脑,锁在一个专用的房间里。等了一个学期,我才得到一次上机机会。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按下启动键的兴奋。如今,电脑已经是工作生活必备,走进千家万户,成了新“三大件”之一。(xiexiaoyan

  饮

  大食堂·禁品

  自助餐·卡路里

  小时候,也就是1960年代,镇上只有一家餐馆,去吃饭时除了带钱,还要粮票才行。

  那时餐馆的品种很少,只有米饭、面条和几样菜,去吃的人也很少,一般都是外地来出差的。哪像现在这样,餐馆多,菜的花样也多。(万前乐)

  我出生在1986年,是典型的“80后”,小时候一家人一起吃饭,爸妈总要把大鱼大肉夹到我面前,还隔三差五为我买各种糕点、巧克力,说我正在长身体,需要补充营养。

  如今,做医生的妈妈成了家里的“营养总监”,每次吃饭,总要不停告诉我们各种食物的卡路里含量。

  蛋糕、巧克力这些美食也成了妈妈眼中的“禁品”,超过她设定的卡路里含量,就要被无情地“没收”。(frances

  母亲的童年很艰辛,关于吃就一个字形容:“饿”。

  而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我,童年能吃饱肚子了,只是没有选择性。所以关于吃也就一个字形容:“馋”。

  我儿子生于2000年,关于吃的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足”。现在是餐餐有鱼有肉,不怕没得吃,只怕他不吃。(吴 悠)

  刚来部队第一年,伙食费只有10块钱。去年“十一”,涨到17块钱,每顿饭5个菜,32素还有水果,是自助餐,随便打。(周 浩)

  购

  票证·排队

  赶集·超市·网购

  如今,人们购物,付钱、刷卡很轻松。但以前,购物经常遭遇有钱无票或是有票无钱的尴尬。如果离开本省到外地出差,还得想法换全国粮票。

  1966年,我到山东出差,忘带全国粮票买不上饭吃,恳求售货员以两倍价钱卖给我卖剩的油条,售货员义正词严拒绝了,我只好饿了一天肚子。

  如今票证时代成为过去,但它伴随着新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程却使人难以忘怀。(房淑珍)

  今年,是洋葱卖得最好的一年!我家共种了4亩洋葱,每亩卖了7000多块钱。

  前几年,洋葱并不好卖,都是早上3点起来赶集,拖到市场上,也卖不上好价,想着能稍微赚一点就行。

  经过科学种植,洋葱质量越来越好,开始有人直接到田头收购,但价格也不稳定。

  去年寒假,在外读大学的儿子回家后,把洋葱的供应信息发到了网上。结果,4亩地两万多公斤的洋葱,很快就卖完了。(石会侠)

  从我记事开始,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自行车、手表,都要凭票供应。可前几天,孙女要买西餐餐具,打开网页,选中一家网店,电脑交流中讲好20元一套,点鼠标确认,网上银行支付,在家等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就可以了。

  这就是年轻人中流行的“网购”。如今,买东西变得这么简单,不排队、不凭票、不点钱,连商店都不用去,让我惊诧不已。(杨庆义)

  通

  家书·电报·电话

  手机·伊妹儿

  1985年,我考上大学,从农村来到省城,想给家人报平安时,却发现学校只有一部公用电话,而且要排队!

  61年来,通信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从写信到打电话,再到电脑宽带视频,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陈 通)

  我在北京工作,每年回家探亲要返回单位时,母亲总会反复叮嘱:“孩子,要多写信回来呀!”信,成了我与家人交流信息、维系感情的手段。

  前两年,家里装了电话,去年父亲还买了一部价格不菲的手机,还是带摄像头的多功能手机呢。(汤 兴)

  自从有了电话,我就再没写过信,靠电话、手机、网络联系。一个家庭几部手机、电话已是普遍现象。(QQyu

  上世纪80年代初,电报是远距离交流的最快方式。

  如今,全国已经有6亿部手机,电视几乎100%覆盖,还有数千种杂志、报纸。现在,我校在研究试验IPv6的网络,这个应用将来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在线咨询
分享这篇文章:
更多